「勸君行善謂無錢,有也無;禍到臨頭用萬千,無也有。」
這首偈語貼切地形容一般人聽到布施行善的習性與心態,然而當我們行布施時,真的失去了什麼嗎?實際上,善修布施的人並沒有失去什麼,福德卻與日廣增。
從前在舍衛國有一戶貧窮人家,布施一穗葡萄給予出家僧眾,出家人告訴他:「你已經布施一個月了。」貧人不解而恭敬地請示到:「我才布施一穗葡萄而已,您怎麼會說我已經布施一個月了呢?」出家人回答:「你在一個月以前就已經有了布施葡萄的念頭,心念念不斷,這不就是已經培植了一個月布施的福德了嗎?」
隋朝得道高僧─普安法師,所到之處,百姓無不爭相供養。有一天普安法師來到大萬村,村里有一貧戶,他們也想供養普安法師,可惜全家人衣不蔽體,不僅沒有東西可以供養法師,連出門都困難重重。可是大女兒不灰心,她在屋樑上找到十粒黃粟,磨去枇糠,以粗布包覆,在夜裡匍匐地前往寺院,將黃粟放在廚房的飯鍋中,虔誠懺悔貧窮夙殃,至心發願:「若自此以後,貧窮業報盡去,願飯甑中所蒸都呈現金黃色。」隔天一早,飯甑中的五石米飯果然是閃耀澄黃,異顯剔透無比。
「布施」是菩薩四攝六度中的首項,也是菩提道的殊勝修行,度盡自己無始劫來培養強大的慳貪業習。其中的要點,在於心性上的轉變與修持,而不在布施的事物與多寡。故事中的貧人所布施之物,雖然粗樸但卻為自己累積了源源不絕的福德資糧,可貴的就是他們布施的虔敬真誠之心,以及心念的專注力、懺悔力,印證了「心轉,境就轉」的真諦。反之,若把布施行善當成例行性事務,無全然發心,即便日出斗金,福德卻略顯短薄,在心念的相續中,也無法使消融慳貪的習氣,顯得有力量。
修行,修心;布施修心,將親手塑造無可估量的寶貴人生!
更多最新消息,請見「觀音山全球資訊網」
► http://www.fazang.org/index.php?ID=92
▍觀音山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
►全球資訊網:http://fazang.org/
►吉祥洲LINE@:https://line.me/ti/p/%40loc6698t
▍觀音山素食料理簡單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