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有一位張義方先生,是地方上有名的豪貴,富甲一方,蓄有良田萬頃,家人各個錦衣玉食,奢侈生活。每年他們收到佃農的租糧,放在倉庫裡堆積如山,往往來不及食用就腐爛或被蟲蛀,張義方即命人將腐敗的五穀潑灑、丟棄,甚至還會用芝麻來餵豬,綠豆來餵牛、羊牲畜等類。
明理的人不忍心見他如此浪費米糧,善勸可將多餘的糧食捐出來救濟貧苦,張義方不聽勸。明朝正德六年之時,黃河決堤,洪水席捲沿岸的住家、田產,張義方的萬頃田地也不能倖免,一夕之間家宅沖毀、良田沒頂,他頓時傾家蕩產,種種榮景全化為烏有,最後一家人只能等著餓死。
在明朝袁了凡先生的家訓《了凡四訓》中,羅列十條積善之方,其中一條即是「愛惜物命」,尤其能夠果腹的穀物糧食、蔬果等作物,最是不能浪費。飲食有節,抱懷感恩之心食用,一點一滴都是在積存自己的福德。珍惜物命,是福;感恩一切,是德。
一粒米的熟成,仰賴諸多因緣的和合,甚至糧食要遠從產地送到我們的飯碗前,這過程中都不知耗費多少人的心血。陽光的照耀、雨水的滋潤、農人辛勤播種收割…聚集了天地生養之情、眾生劬勞之恩,方能令我們飽餐一頓。
佛門在用餐前都會念誦供養偈,以飯食菜餚供養 上師、三寶、一切眾生,最後自己才得食用,為的是深化感恩心、慈悲心與無我平等之心。懂得用餐的內涵,一頓飯能長養福報、修身養性;不懂得用餐的人,可惜徒然消福而已。
更多最新消息,請見「觀音山全球資訊網」
► http://www.fazang.org/index.php?ID=92
▍觀音山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
►全球資訊網:http://fazang.org/
►吉祥洲LINE@:https://line.me/ti/p/%40loc6698t
▍觀音山素食料理簡單做